【2019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新浪网(2019—07—23):因地制宜创新产业 科学引导助力扶贫

信息员:发布时间:2019-07-24浏览次数:72

以下内容来源于:http://fj.sina.com.cn/news/2019-07-23/detail-ihytcitm4055599.shtml


2019年7月18日至2019年7月19日,公司FAFU新农人扶贫助农实践队来到了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进行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扶贫助农是此次活动的主题,队员们主要调研了周宁县黄振芳家庭林场和福建延周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黄振芳家庭林场地处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全村144户585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49人。村民收入主要以种植茶叶、毛竹等经济作物为主。一进入林场,实践队员就被满眼的绿色包围,据当地村民介绍,此地30多年前都是裸露的山头,经过30年的努力,目前能看到的山头都已被树木覆盖。这些都离不开黄振芳带领下,当地贫困户的努力。

当地官员介绍林场运营模式 冯依欣摄当地官员介绍林场运营模式 冯依欣摄

  黄振芳家庭林场利用当地林业资源,进行产业脱贫,引发了周宁县浦源镇上洋村产业脱贫的思路。当地政府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深入了解当地的资源,充分利用当地海拔高,夏季气候凉爽,低温适于百合生长,能补充市场上夏季百合花供应不足的特点,动员贫困户参与发展百合种植产业。在政府的引导下,产业资金帮扶,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全权委托公司种植销售,公司负责种子、物资、技术、配套设施等一系列保障,确保贫困户每年的收益;贫困户通过在基地务工增加劳务收入,学习栽培技术。在这种模式下,公司种植的百合花,品质优良,深受国内外客户欢迎,且源源不断的向市场输送,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当地居民不仅学到栽培技术,也能较快摆脱了贫困,双方共赢,产业发展良好。

  通过这两个产业模式的调研,队员们深切理解关于“产业脱贫”的论断,也证明了因地制宜、产业创新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一个地方要发展,就必须寻找到具有特色的产业支撑,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创新,大力引进科学技术,打好“组合拳”,做到“一子落而满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