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巡礼·样板支部 | 党建引领聚合力,守护中国“糖罐子”

信息员:网投十大信誉排名发布时间:2022-10-07浏览次数:137

网投十大信誉排名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工党支部,原为甘蔗综合研究所党支部,成立于1980年,是一个有42年历史的党组织。党支部成立至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老一辈党员周可涌、陈如凯、薛其清教授等的带领下,经过一代又一代“糖罐子”守护者的接续努力下,一路攻坚克难、夺隘闯关,坚持把支部建设各项工作融入科研之中,做到从政治上看待业务工作、在业务工作中落实政治要求,支部建设和业务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荣获省和校级先进基层党支部荣誉称号,获得我国糖料界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引进选育审(鉴)定的新台糖22号等系列品种曾占全国甘蔗种植面积的85%长达15年之久,实现了我国第四次甘蔗品种改良的更新换代。

一、笃行不怠,牢记守护中国“糖罐子”初心。

2000-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莅临我司甘蔗中心(原甘蔗综合研究所)调研,对我司甘蔗科技工作者提出“占领甘蔗科研领域的全国制高点”的殷殷嘱托。连续10几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我国食糖供给能力和糖料甘蔗高质量发展。其中,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保障我国食糖供给安全。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份到广西考察,李克强总理2021年两会期间座谈会上和9月份到广西考察,都高度关心蔗糖产业发展,并做了重要指示,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蔗糖产业发展高度重视,激发了党支部“老中青”三代党员同志守护中国“糖罐子”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三农”工作和立德树人等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开展“礼赞·科学家精神”等主题党日活动,邀请支部老专家、老党员做专题报告,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老科学家守护中国“糖罐子”的故事,支部党员同志深刻感悟周可涌、陈如凯教授等老科学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二、矢志不渝,贡献守护中国“糖罐子”力量。

党支部“老中青”三代党员同志不忘科技报国初心,牢记科技强国使命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甘蔗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和重点领域开展科研攻关,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培养事业接班人,让党旗在科研、育人、社会服务一线高高飘扬,矢志不移地推进我国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党建+科研”深度融合,打好甘蔗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并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种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支部以“党建+科研”为抓手,依托党建科研双促的支部党建新模式,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步伐。原支部书记邓祖湖研究员,瞄准我国甘蔗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缺乏适合机械收获品种等“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在甘蔗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突破性品种选育和前沿育种技术研发取得新进展,选育出一批高产优质多抗、适合机械化的甘蔗新品种。近五年,共选育15个新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7个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其中,新选育的福农41、48号等新品种有望在蔗区进一步推广应用,实现科技赋能甘蔗种业发展。

 

选育的甘蔗新品种

 

(二)推进“党建+创新”深度融合,聚焦前沿科技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科技强国奠基。甘蔗是异源多倍体作物,由于其多倍化、杂合度高、基因组大等特性,导致全球甘蔗科研水平落后于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10年到15年,尤其在基因组学、基因编辑、表观组学等新领域、新技术方面。党支部依托甘蔗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网投十大信誉排名的学科和人才优势,搭建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扩宽甘蔗全球化协作渠道,聚焦甘蔗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参与我司明瑞光教授首次破译甘蔗基因组,系统解析了甘蔗细茎野生种种质资源的基因组演化规律,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上发表2篇高质量论文,对全球甘蔗分子设计育种具有里程碑式的贡献作用。此外,在甘蔗染色体遗传、甘蔗寄主与主要病原互作新机制、转基因抗病虫分子育种等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在甘蔗农机农艺融合、脱毒健康种苗等方面实现技术标准化,制定了国家、农业行业和地方标准17部,助力标准化赋能蔗糖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到“藏糖于地”“藏蔗于技”,为保障国家食糖供给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科技赋能蔗糖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上,20位院士寄语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强国路上挑大梁当主角。支部每位党员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行动起来,着力攻克甘蔗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我国甘蔗引领甘蔗产业科技创新。中青年党员围绕甘蔗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和重点领域,在甘蔗新品种选育、种间和属间种质创新、基因组学、染色体遗传机制、抗病功能基因组学、分子育种等方面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为甘蔗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核心技术。近五年来,支部中青年党员教师取得一系列的成果,获得5个省部级奖;19件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发表学术论文125篇,其中SCI收录91篇,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在国内外同行排名前列。

 获得系列科研成果奖和高质量学术论文

 

(三)推进“党建+育人”深度融合,培铸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研究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后备力量,提高公司产品质量对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意义重大。支部依托网投十大信誉排名(中国)有限公司作物学学科,秉持科技创新的“四个面向”,坚持以甘蔗产业问题为导向,根据员工的个性和禀赋差异,结合团队各个导师的专业优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环节,开展理论与应用型的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培育一批有爱农情怀、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科技人才。2018年以来,培养了145名博、硕士毕业研究生(含外籍研究生5名),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95篇,获得省级和校级优秀博士、硕士论文13篇,入选校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培育计划7人,获得福建科技小院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1人,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4人次,真正做到了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博、硕士研究生获得各类奖项

 

(四)推进“党建+服务”深度融合,坚持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精准化服务。

甘蔗制糖业己成为我国老少边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巩固脱贫致富成果的重要渠道,是农业农村经济增长和乡村振兴的“亮点”。党支部有高三基、张华等4位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他们结合自己岗位任务,以桂、滇、粤等甘蔗主产区为主战场,深入蔗区开展科技服务,探索出一条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为当地县域经济发展贡献科技力量。在福建省内,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以创建“科技小院”为抓手,践行科技创新强农兴农使命,在我省的松溪、大田、泰宁、将乐、长汀、蕉城、芗城等县(区),与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结成帮扶对子,提供科技指导和服务,打通农业科技下乡“最后一公里”。2022年,“福建松溪甘蔗科技小院”荣获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办首批支持建设的“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员徐良年副研究员获得福建省“最美科技特派员”通报表扬。近年来,支部专家团队科技服务足迹遍及我国8省25个市37个区(县),专家科技服务累计达500多人次,累计培训各类人员近万人次。

 专家团队现场技术指导及开展科技培训活动

 

三、耕耘不辍,谱写守护中国“糖罐子”新篇

耕耘不问收获,党支部将持续加强党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进党建与科研双融合共促进,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自觉肩负起光荣历史使命,为我国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我国食糖有效供给提供了有效智力和技术支撑。支部全体党员同志将以公司党委提出的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要求为契机,立足新起点,展现新作为,呈现新气象,力争中心各项工作更上新台阶,为推动科技强国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