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生理与分子生态研究团队

信息员:发布时间:2017-03-16浏览次数:784

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学科技创新团队系福建农林大员工态学一级博士点、福建省生态学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与综合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所属的核心研究团队,本团队的形成紧紧围绕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之根本目标,坚持立足本省、面向海西、服务全国的建设理念,坚持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热点问题开展深入而系统的工作。本团队以多学科合作、理农结合、服务三农、协调发展为宗旨,以生态系统中具有区域特色的生物种群为研究对象,从分子、个体、种群、群落和系统水平,深入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与发展机制,促进了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整体提高,并形成了3个具有明显优势和区域特色的研究方向。

2019年面向全国招收生态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欢迎全国各地符合调剂的优秀毕业生申请加入。

一、研究方向和领域

研究方向一、农田化感作用现象与机制

本方向主要针对太子参、地黄等药用植物的连作障碍问题以及药用植物怀牛膝的连作促进效应等,在福建、河南等的药材道地产区建立了野外定点观测站,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定量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技术,在药用植物化感自毒物质的合成与调控、分离与鉴定,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微生物互作网络、微生物群体效应/群体淬灭与植物病害等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深入挖掘了药用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宏基因(植物第二基因组学)信息,在此基础上,筛选有益微生物资源、发明研制发福专用肥(FAFU系列),建立配套的栽培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供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自主研发的生物功能菌肥自2012年始连续四年对太子参重茬地进行连作障碍消减技术处理,有效控制了连作引起的土存病害的发生,大大减少了化肥与农药用量,降低了太子参种植成本,大幅度提高了太子参的产量与品质,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经济利益,太子参连作障碍消减技术推广示范项目于2015-2017年连续3年通过专家组的评鉴验收,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行研究的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本方向的研究成果在Phytopathology, Frontier in Plant Science, Frontier in Microbiology, Applied Soil Ecology, BMC Plant Biology, Scientific Reports, PLOS ONE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课题成员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上做特邀报告,受到同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课题组还开展了作物间套种不同模式系统中土壤根际生物学过程与机制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建立根际生态调控栽培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外,本方向还以水稻化感作用为研究对象,进行化感水稻种质资源筛选,获得了一批具有强抑草潜力的化感水稻品种,进一步对水稻化感作用的数量遗传性状(QTL)定位、分离与鉴定水稻的化感物质,并鉴定了一系列的水稻酚酸类化感物质;在此基础上,应用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技术,分别研究了水稻化感作用形成与增强的基因、蛋白表达调控过程,以及化感作用对靶标稗草miRNA表达的影响,发掘重要功能基因,利用CRISPR/Cas9RNAi、基因过量表达等反向遗传学研究技术验证功能基因的调控作用。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曾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1部。进一步从宏基因组学角度深入研究水稻化感抑草作用的根际生物学过程,发现了水稻化感抑草过程作用的重要微生物粘细菌,并研究了以粘细菌和稻秆粉为原料的稻田除草技术,研究结果在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PLoS ONE等杂志发表论文,曾多次特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作专题报道,受国内外同行密切关注,并获得亚洲化感作用研究杰出成就奖,第六届国际化感会议莱斯奖、第八届国际化感会议GRODZINSKY AWARD

指导老师:林文雄(教授)、何海斌(教授)、吴则焰(副教授)、林生(副教授)、方长旬(副研究员)、吴林坤(副教授)

  

研究方向二、农业面源污染与监测

本方向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环境问题,开展水稻抗重金属镉、砷的QTL定位研究,并结合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比较抗性、敏感水稻的分子响应差异,揭示水稻抗镉、砷污染行为的生理生化特性与分子响应机制,揭示稻田土壤镉/砷污染生物修复的生理生化特性与分子机制,筛选出稻田土壤镉富集植物与土壤强效转化镉、砷污染的微生物;挖掘水稻中的重要功能基因,如硅吸收基因(Lsi1),并利用RNAiOverexpression技术获得遗传转化水稻,研究功能基因表达变化对水稻抗性的调节作用,验证基因提高水稻抗重金属的重要作用,为水稻等作物的分子改良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结果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Acta Physiologiae Plantarum,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等杂志发表文章。

此外,针对农林渔牧中抗生素的滥用与误用,细菌的耐药形势日益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的现象。近年来,本方向还以水产养殖常见的致病菌为研究材料,采用定量蛋白质组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差异蛋白的耐药功能进行分析鉴定,新发现了一些耐药功能蛋白,并对其功能和调控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确认了外膜蛋白LamB是重要的细菌耐药负调蛋白,在Molecuar cellular proteomics,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Journal of Proteomics, BMC Microbiology等杂志先后发表多篇SCI论文,取得重要研究进展。此外,还利用文库筛选策略,筛选细菌群体感应抑制物,为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提供靶点。以上研究为了解细菌耐药新机制和新型疫苗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指导老师:林文雄(教授)、林向民(教授)、林瑞余(教授)、杨桂娣(教授)、方长旬(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三、农作物高产与栽培调控

本方向以水稻为研究对象,运用遗传生理与分子生态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水稻特别是杂交水稻高产形成的发育生理与遗传生态学机理,总结出旨在改善群体质量,克服不育胞质对杂交水稻质量形成的不良影响,以提高水稻分蘖成穗率为中心的“壮秧、早发、节水、调肥”的遗传生态栽培技术,同时针对我国农业劳动力短缺和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双季稻区只种一季水稻及农业生产面源污染不断加剧的现状,研究了再生季高产稳产形成的机理,构建了相关的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集成创新了水稻高产优质安全生产的栽培技术体系,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曾先后获得农业部丰收一等奖、二等奖2项。近年来,进一步运用定量差异蛋白质组学等方法研究水稻杂种优势、水稻发育、再生稻萌发等过程的分子生态学过程,特别是运用定量差异蛋白质组学等方法研究了水稻灌浆过程源、库、流的分子生态学机制,取得重要研究进展,为我们构建分子栽培学的理论框架,研究分子调控的物化技术奠定了工作基础,受到国内同行的好评,并制定福建省地方标准2项,研究成果在Plant Journal, Journal of Proteomics, Plant Science,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 PLoS ONE,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杂志发表文章,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指导老师:林文雄(教授)、黄锦文(教授)、张志兴(副研究员)、陈鸿飞(高级实验师)

  

二、近5年在研的主要课题

1.水稻灌浆期14-3-3蛋白(GF14f)磷酸化的时空变化介导强弱势粒灌浆差异形成的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9-2022

2.化感水稻灵敏性抑制靶标稗草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9-2022

3.作物连作障碍生态防控与消减关键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港澳台重点专项项目2018-2020

4.西南部红黄壤地区水稻绿色规模化丰产增效技术熟化研究与集成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018-2021

5.嗜水气单胞菌外膜囊泡耐药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19-2021

6.全程机械化再生稻水肥高效管理及再生季腋芽促发技术研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017-2020

7.杉木连栽介导根际土壤环境灾变机制及消减技术研究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8-2021

8.不同化感潜力水稻苗期根系分布模式及其对抑草圈范围调控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18-2020

9.蛋白修饰影响嗜水气单胞菌耐药功能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7-2020

10.药用植物连作障碍土壤病原菌定向分子调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国家自然基金2016-2019

11.再生稻优质丰产高效品种筛选及其配套的机械化轻简栽培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2019

12.外膜蛋白LamB介导的细菌负调控耐药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5-2018

  

三、团队主要指导老师简介

团队带头人:林文雄,男,19575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公司党委常委、副董事长。1982年本科毕业于福建网投十大信誉排名农学专业,1989年获原福建农业大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原福建农业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和1997年分别以访问学者和博士后身份赴韩国庆北大学网投十大信誉排名开展研修工作,2007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UCLA开展合作研究。199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福建省优秀教师,第五届福建省教学名师,挑战杯全国优秀指导教师,获首届亚洲国际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杰出成就奖,现为福建农林大员工态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术)带头人,生态学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兼任亚洲国际化感作用学会理事、农业部教材办公室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化员工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栽培委员会水稻学组副组长、中国植保学会化感作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Journal of Integrated Omics亚洲区副主编、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生态学作物学方向专家、《中国农学通报》副主编、《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编委、第4届《应用生态学报》常务编委、《生态学杂志》编委、《作物学报》编委、第2届全国农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公司学报》编委、《福建林学院学报》编委、福建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等。

长期从事作物生理与分子生态学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以水稻化感作用为核心的环境友好型生物除草工程和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近5年主持国家和部省级科研课题20多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著200多篇,其中国家级刊物152篇、SCI收录22篇,发表论著3(排名第二1)。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排名第1)、教育部优秀成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排名第1)、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1(合作)、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排名第一3项、排名第二1)、三等奖2(排名第二1项、排名第三1)、发明专利10余项。在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上,曾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排名第1)、一等奖2(排名第一1项、第二1)、二等奖1(排名第一)。先后培养硕、博士130多名,博士后10人,指导的本科生获全国挑战杯大员工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联系方式:wenxiong181@163.com

指导老师:何海斌, 男,19658月生, 198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学士),2005年获公司农业推广种植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获福建农林大员工态学专业博士学位。国际化感作用学会会员、亚洲化感作用学会会员、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学专业委员会会员。主要从事植物化学与化员工态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化感水稻抑草圈形成的土壤微生物变化与调控机制研究,31070447),省级课题4项。多次参加国内外化感作用、化员工态学学术研讨会并作学术交流。在《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PLoS ONE》、《Weed Research》、《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Allelopathy Journal》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5,第7),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4),二等奖1(8)

联系方式:alexhhb@163.com

指导老师:林瑞余,男,1968年生,生态学博士,教授。现为中国生态学学会农业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福建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公司农业生态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公司省级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2007年入选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3107040330671220已结题),主持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11GB2C400011)。福建省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闽农科教【2011417号)、福建省星火计划项目(2011S0086),福建省科技项目(2005K039)(已结题)。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3,第9),获得北京市高等公司产品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第4),获得公司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第1)。近年来参加了亚洲化感学会、中国生态学学会化员工态学专业委员会等组织的国际性、全国性学术研讨会15次。主、参编教材9,发表论文40多篇。

联系方式:lrylin2004@163.com

  

指导老师:杨桂娣,女,197012月生,博士,教授,生态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10年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农林大员工命科学学院化员工物系主任,公司优秀教师。1992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配位化学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47月获得公司木材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97月获得福州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元素形态环境化学与污染生态学的研究,特别是现代仪器分析技术、食品安全检测和重金属污染物与生物系统相互作用及其调控、修复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福建省教育厅基金、福州大学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研究项目等多个项目。已在ElectrophoresisTalanta、分析化学等SCI权威刊物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联系方式guidiyang@163.com

  

指导老师:林向民,男,197712月生,博士,博士生导师,公司金山学者,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996年毕业于苏州大员工物技术系,获得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厦门大员工物系,获得硕士学位;2009年获得中山大员工物系博士学位。2009-2012年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做博士后,2012年受聘于公司。长期从事病原微生物蛋白功能与机制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公司杰出青年基金1项,IFS国际基金等多项课题。其多项相关研究成果已在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 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Journal ProteomicsProteomics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权威期刊上发表。目前在国际期刊上发表SCI 文章3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5左右的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SCI论文10篇,总影响因子达100以上,被引用次数近600余次。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4)。

联系方式xiangmin@fafu.edu.cn

指导老师:吴则焰,男,19839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导。2006年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员工态学专业,2011年获福建农林大员工态学博士学位,2013-2014年厦门大学访问学者,2014-2015年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访问者。长期从事森林生态学与分子生态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研究,熟悉植物根际生物学及其分子生态机制研究方法,揭示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机制及其导致的植物连作障碍的土壤微生态系统理论和方法。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副主编国家级教材2部。

联系方式wuzeyan0977@126.com

  

指导老师:张志兴,男,19836月出生,博士,副研究员。公司“金山学者”青年学术新秀。2013年获福建农林大员工态学博士学位。201711月至201811月国家公派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作物生理与分子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擅长于植物蛋白组学及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任务1项;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SCI 8篇,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排名第二和第三),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排名第三),福建省高等公司产品成果特等奖1(排名第八) ,指导员工参加大员工“挑战杯”比赛获得国家二等奖一项,福建省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

联系方式zhangzhixingfz@163.com

  

指导老师:林生,博士,副教授,硕导。20107月起就职于福建农林大员工命科学学院/农业生态研究院至今,主要从事植物逆境生理与根际生物学、生态农业循环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期间在日本自然农法国际研究开发中心,作为短期访问学者身份,师从留日学者徐会连博士,从事生物功能菌肥开发与利用研究工作。在2012年获福建省闽港合作培养博士后项目的资助,于2013-2015年赴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师从公司林文雄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张建华教授,开展植物逆境生理与根际生物学研究,并主攻药用植物连作障碍机制与消减技术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港澳台重点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31401950),农业部、财政部重大农技推广项目“福建省食用菌产业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子项目“菌渣综合利用与开发创新”,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2013J0102),和福建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JA11075),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已发表论文20多篇。

联系方式:lsjk1958@163.com

指导老师:方长旬,男,198411月生,博士,硕导,副研究员。公司金山学者青年学术新秀。2014年获福建农林大员工态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获2015年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512月至201612月国家公派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现为亚洲化感作用学会秘书长、国际化感作用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水稻化感抑草、水稻防御UV-B辐射的生理与分子生态学机制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福建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SCI 12篇。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排名第四、第五)、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排名第六)、福建省高等公司产品成果特等奖1(排名第七);公司教学成果特等奖1(排名第十),二等奖1(排名第三);并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4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二)

联系方式changfangxingyx@163.com

  

指导老师:吴林坤,男,198704月生,博士,硕导,副教授,公司金山学者青年学术新秀,现就职于福建农林大员工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系。2009年本科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员工物学基地班专业,2009—2014年攻读福建农林大员工态学博士(硕博连读),于201406月获公司理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获得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612月至201801月国家公派澳大利亚查尔斯图大学访问学者。主讲《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学实验》、《环境生物技术》等课程,参编中文教材和英文著作各1部。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7篇,其中SCI论文11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973前期研究计划专项1项;申报发明创造专利13项(其中第一发明人7项),已授权7项(其中第一发明人3项)。曾获得国际环境组学会议优秀报告奖、第十四届中国生态学大会青年优秀报告奖、第八届全国化员工态学学术研讨会优秀报告二等奖等荣誉。

联系方式:wulinkun619@163.com

  

四、近5年部分代表性论著:

1.Yao Z, Guo Z, Wang Y, et al. Integrated Succinylome and Metabolome Profiling Reveals Crucial Role of S-Ribosylhomocysteine Lyase in Quorum Sensing and Metabolism of Aeromonas hydrophila. 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 2019, 18(2): 200-215.

2.Wu, H., Qin, X., Wang, J., Wu, L., Chen, J., Fan, J., ... & Luo, X. Rhizosphere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Radix pseudostellariae under continuous monoculture regimes.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19, 270: 19-31.

3.Cai, Q., Wang, G., Li, Z., Zhang, L., Fu, Y., Yang, X., ... & Lin, X. SWATH based quantitative proteomics analysis reveals Hfq2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pleiotropic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in Aeromonas hydrophila. Journal of Proteomics, 2019, 195: 1-10.

4.Wang, Y., Wang, X., Ali, F., Li, Z., Fu, Y., Yang, X., ... & Lin, X. Comparative extracellular proteomics of Aeromonas hydrophila reveals iron-regulated secreted proteins as potential vaccine candidates.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19, 10: 256.

5.Fang CX, Li LL, Zhang PL, Wang DH, Yang LK, Reza BM, Lin, W. Lsi1 modulates the antioxidant capacity of rice and protects against ultraviolet-B radiation. Plant Science, 2019, 278:96-106.

6.Guo, Z., Lin, Y., Wang, X., Fu, Y., Lin, W., & Lin, X. (2018). The protective efficacy of four iron-related recombinant proteins and their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encapsulated counterparts against Aeromonas hydrophila infection in zebrafish. 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 82, 50-59.

7.Li, Z., Li, Z., Letuma, P., Zhao, H., Zhang, Z., Lin, W., ... & Lin, W. A positive response of rice rhizosphere to alternate moderate wetting and drying irrigation at grain filling stage.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18, 207: 26-36.

8.Lin HM, He JY, Lin WW, Li YZ, Fang CX*, Lin WX*. Lsi1-regulated Cd uptake and phytohormones accumulation in rice seedlings in presence of Si.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2018, 86(2):149-157.

9.Wu Linkun, Jun Chen, Khan MU, et al. Rhizosphere fungal community dynamics associated with Rehmannia glutinosa replant disease in a consecutive monoculture regime. Phytopathology, 2018, 108(12): 1493-1500.

10.Zhang ZX, Huang FL, Shao CH, Chen HF,Lin WX (*). Differential proteomic analysis of rice seedlings reveals the advantage of dry-raising nursery practices.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 2018, 84(2): 359-371.

11.Wu Linkun, Wang Juanying, Wu Hongmiao, et al. Comparative metagenomic analysis of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al potentials under Rehmannia glutinosa consecutive monocul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8, 19(8): 2394.

12.Wu Linkun, Chen Jun, Xiao Zhigang, et al. Barcoded pyrosequencing reveals a shift in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in the rhizosphere and rhizoplane of Rehmannia glutinosa under consecutive monocul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8, 19(3): 850.

13.Fang CX, Zhang PL, Jian X, Chen WS, Lin HM, Li YZ, Lin WX*. Overexpression of Lsi1 in cold-sensitive rice mediates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networks and enhances resistance to chilling stress. Plant Science, 2017, 262:115-126.

14.Zhang ZX, Zhang YP, Zhao H, Huang FL, Zhang ZF, Lin WX (*). The important functionality of 14-3-3 isoforms in rice roots revealed by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Journal of Proteomics, 2017, 158: 20-30.

15.Zhang ZX, Zhang YP, Liu XQ, Li Z, Lin WX (*). The Use of Comparative Quantitative Proteomics Analysis in Rice Grain-filling in Determining Response to Moderate Soil Drying Stress,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2017, 82(2): 219-232.

16.Fang CX,Chen WX, Li CX, Jian X, Li YZ, Lin HM, Lin WX*. Methyl-CpG binding domain protein acts to regulate the repair ofcyclobutane pyrimidine dimers on rice DNA.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34569.

17.Fang CX, Yu Y, Chen WS, Jian X, Wang QS, Zheng HP, Lin WX*. Role of allene oxide cyclase in the regulation of rice phenolic acids synthesisand allelopathic inhibition on barnyardgrass.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2016, 79(3):265–273

18.Wu Linkun, Chen Jun, Wu Hongmiao, et al. Insights into the regulation of rhizosphere bacterial communities by application of bio-organic fertilizer in 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onoculture regime.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16, 7: 1788.

19.Wu Linkun, Chen Jun, Wu Hongmiao, et al. Effects of consecutive monoculture of 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on soil fungal community as determined by pyrosequencing.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26601.

20.Wu Linkun, Wu Hongmiao, Chen Jun, et al. et a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ts temporal changes in Rehmannia glutinosa rhizospheric soils monocultured for different years.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 2016, 72, 1-5.

21.Fang CX,Li YZ,Li CX,Li BL,Ren YJ,Zheng HP,Zeng XM,Shen LH,Lin WX*. Identifica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icroRNAs in barnyardgrass (Echinochloacrus-galli)in response to rice allelopathy. Plant, Cell& Environment,2015, 38:1368–1381.

22.Zhang ZX, Tang J, Du TW, Zhao H, Li Z, Li Z, Lin WX (*). Mechanism of Developmental Stagnancy of Rice Inferior Spikelets at Early Grain-Filling Stage as Revealed by Proteomic Analysis,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 , 2015,33:1844-1863

23.Wu Linkun, Wang Juanying, Huang Weimin, et al. Plant-microbe rhizosphere interactions mediated by Rehmannia glutinosa root exudates under consecutive monoculture.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 15871.

24.Li WX, Yao ZJ, Zhang XY, Huang F, Lin WX*, Lin XM*. Global protein expression profile response of planktonic Aeromonas hydrophila exposed to Chlortetracycline. World J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7, 33:68, 1-11. 

25.Sun LN, Chen HR, Lin WX*, Lin XM*. Quantit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ofEdwardsiella tarda in response to oxytetracycline stress in biofilm. Journal of Proteomics, 2017, 6:150,141-148.

26.Yao ZJ, Li WX, Lin Y, Wu Q, Yu FF, Lin WX*, Lin XM*. Proteomic analysis reveals that metabolic flows affect the susceptibility of Aeromonas hydrophila to antibiotics. Scientific Report, 2016, 6:39413, e1-10.

27.Li WX, Yao ZJ, Sun LN, Hu WJ, Cao JJ, Lin WX*, Lin XM*. Proteomics analysis reveals a potential antibiotic cocktail therapy strategy for Aeromonas hydrophila infection in biofilm.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2016, 15 (6), 1810–1820.

28.Yao ZJ, Wang ZH, Sun LN, Li WX, Shi Y, Lin L, Lin WX*, Lin XM*. Quantit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of cell envelope preparations under iron starvation stress in Aeromonas hydrophila. BMC Microbiology, 2016, 16:161,1-13.

29.Lin XM*, Lin L, Yao ZJ, Li WX, Sun LN, Zhang DF, Luo J, Lin WX*. An integrated quantitative and targeted proteomics reveals fitness mechanisms of Aeromonas hydrophila under oxytetracycline stress.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2015, 14(3):1515-1525.

30.Lin XM, Shi M, Masilamoni JG, Dator R, Movius J, Aro P, Smith Y, Zhang J*. Proteomic profiling in MPTP monkey model for early Parkinson disease biomarker discovery.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Proteins and Proteomics, 2015, 1854(7):779-787.

31.Lin R#, Lin XM#,Guo TT, Wu LK, Zhang WJ, Lin WX*. Metaproteomic analysis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marine mudflat aquaculture sediment. World J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5 ,31(9):1397-1408.

  

六、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福州金山公司(350002Tel: 0591-83737535(O) \Fax: 0591-83769440
联系人:张志兴Tel: 13950397035 email: zhangzhixingfz@163.com

方长旬Tel: 13075813447 email: changfangxing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