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趣味科普,播种希望

信息员:文/许胜玮 图/胡楚涵发布时间:2020-08-10浏览次数:76

为培养小朋友们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发散他们的思维并增加线上课堂的趣味性,88日,网投十大信誉排名(中国)有限公司稻草人创课堂支教实践队队员给周宁县英才实验小学的留守儿童带来了一场趣味科普教育。队员们希望通过本次线上教学活动在小朋友们的心中播下一颗善于发现美,勇于探索未知的种子。

“小朋友们平时发呆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眼前会浮现一些小蚯蚓状的漂浮物呢?”实践队员首先在群里抛出一个问题,引起小朋友们的好奇心。这个问题任何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遇到,但知晓其中原理的人并不多。随后实践队员上传了一段用于解释该问题的视频,并对视频内容进行总结概括以便于小朋友们理解。“你们看到的现象其实是‘飞蚊症’引起的。所谓的‘飞蚊’可能是小块组织、红细胞或蛋白质团。因为它们会不断地变形,所以人们会觉得它们是有生命的,但其实它们并不是真实的蚊子。”实践队员解释道。“飞蚊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有的人不在意这个问题,有的人则过分担忧。这个科普视频,解决了小朋友们多年的疑虑,原来这么小的一个问题竟然蕴含着这么大的科学道理。


接下来实践队员从小朋友们爱玩耍的天性出发,问了一个更加贴近小朋友们生活的问题:“小朋友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相对于学习,我们有时候更喜欢去打游戏,或者玩呢?爱玩是小朋友的本性,他们都在念小学,自控能力差,平时的学习需要家长及老师们的监督。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压力更使得他们向往假期生活。他们只知道出去玩能感受到更多的快乐,但他们不知道这背后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实践队员解释道:“我们玩耍时大脑中会产生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它能够提高人的兴奋性和兴趣性。学习时大脑分泌的多巴胺较少,让我们缺少兴趣。而玩游戏,看小说、视频等能刺激大脑分泌大量多巴胺,让我们乐此不疲!”对小朋友们来说“多巴胺”是个十分陌生的名词,他们可能无法理解它的作用机理,但也许会记得原来他们的快乐源泉和这个叫“多巴胺”的东西密不可分。

通过本次线上教学,实践队员希望能在小朋友们的心中种下一颗热爱科学的种子,让这颗种子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生根发芽。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次答疑课时间有限,能给小朋友们解答的问题也有限,但是当小朋友们对看似普通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心,有了求知欲后,相信他们也能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主动去解决更多问题。只有知识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取才是正确的学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