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记者 曾艳 文章来源:福州日报2010-02-27第7版
“2010年,要全面完成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村民养蜂、养羊的规模,并在仅剩的8亩土地上引进相关的配套企业;找到旧村山海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的合作开发企业,开始前期开发建设项目……”新年伊始,大员工村官林智远就在自己的工作日记上写下了这样的工作计划。对于这个还有半年任期的村官来说,要写下的,还有很多。在他的心中,早已把整个村的发展构想了千百遍,只差时间来将蓝图变成现实。
一:上任第一役,造个“概念村”
林智远走马上任,是2008年8月。作为福州市第一批选聘生,林智远被分到了连江县安凯乡镇安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镇安村风景优美,全村492人,畲族人口占87%,是畲族建制村、老区革命基点村,也是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想着要将所学的知识用来改变村里贫穷的面貌,从公司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毕业的林智远激动得彻夜未眠。可是,到村里的第一天,他被告知,由于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薄弱、各项事业发展缓慢,镇安村被列入连江县造福工程整村搬迁计划,整个村子马上就要搬到距县城仅5公里的东湖镇。而他,协助负责新村搬迁管理。
所谓的新村,只是一块60余亩的空地,除了几个施工的工人,没有一栋房子。“大家都说这是个‘概念村’,看不到摸不着,不知道是什么样子。我要做的是造村运动,在一张白纸上,建一个新村。”刚刚大学毕业的林智远感觉到了压力。
由于跨乡镇搬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就成为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当时因一条水渠摆放位置问题,新村与东湖镇水利站发生了一些纠葛。林智远代表镇安村去谈判。结果,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林智远签回来一份言辞不妥的保证书。村书记见了,劈头盖脸一顿臭骂。
虽然委屈,但认真想过后,林智远没有闹情绪。取而代之的是,每晚两个小时雷打不断的学习:整理当天的工作,思考下一步的计划,并把成熟的想法写成文章。没有电视,林智远就坚持每天听收音机,了解国家相关政策,熟悉业务。
“书记的要求很高,事情做不好就要挨批,我的脸皮越来越厚,挨批的概率却越来越小。我知道,等书记不骂我了,就说明我的工作能力又上一个层次了。”在一天天的摸索中,林智远一步步成长起来。
二:镇安村的第493位村民
林智远是连江县黄岐半岛渔民家的孩子。高考时,他以地理科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公司;也是因为对地理的热爱,他选择了自己并不太了解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大学期间,他勤奋好学,是学院的员工会主席,还参与过省新农村规划课题组和国家863糖料作物课题研究。在很多人眼里,这个孩子肯定会走出农村创一番天地,谁也没想到他会再回到农村,做回农民。“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员工,首先要端正心态。要当好村官,就要先当好村民。”林智远告诉我,一年多的时间里,除了在村部办公,他就是在村里走家串户。蹲在屋檐下拉家常,和村民一起吃大锅饭,帮忙大家搬蜂箱取蜂蜜……村民干什么,他就干什么。逢年过节,他还发挥自己的书法特长,为大家写春联。交流拉近了距离,很快林智远就成了镇安村的第493位村民。“一把凳子、一杯水、一次比较”,这是村民对林智远的形容。下村时间不长,林智远却成了村民间的调和剂。村民一有矛盾,就找林智远。林智远总会让村民坐下来,喝杯茶,把自己的事情说完,然后,再进行换位思考,相互理解。矛盾是复杂的,只要掌握了方法,总能赢得大家的认可。
一次,一位老伯因为工伤赔偿问题找到林智远。事故发生了一年多,老伯却因为不识字,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林智远问他为什么不早一点找村干帮忙,老伯却说,他不信任村干。
村干就是为村民服务的,为何村民却不信任村干?林智远一边积极帮老伯跑部门寻求赔偿,一边私下了解村民村干之间的矛盾,这才发现根源是村民觉得村务不公开。可是,镇安村的村务情况历年都逐一公布在村部门口,难道里面有猫腻?在村头和大家一聊,林智远才知道问题出在信息传递上。虽然村务公开了,但大多数村民平常很少去村部,所以他们并不了解。村务公开没有落到实处,村民村干之间就有了误会。
了解了原因,林智远发挥自己的文字特长,创办了村报《畲乡音》,把村中动态事件以及村财支出详细刊登,定期出版,并送到每一户村民手中。误会解除了,隔阂打破了,村民心中的疙瘩也解开了。
三:一心向“钱”跑项目
村务公开了,大家也都知道了村里的“老底”。作为省级贫困村,镇安村日常开支还能勉强维持,要建一个120栋新房、生活基础设施齐全的新村,那是不可想象的。
大家急,林智远也急,他满脑子都是“钱”字。
在省委党校培训时,一位农业厅的老师提到了一些相关的农村发展项目。林智远一听,耳朵都竖了起来。一下课,老师转身离开教室,林智远从4楼一直追到了校门口。林智远向老师介绍了镇安村的情况,希望老师能再推荐一些适合的项目。这一节课,含金量格外高,林智远从老师那儿了解了两三个项目,一一申请下来,又有了十几万元的补贴。
水利局、林业局、教育局、残联、妇联……一年多下来,连江县几乎所有的部门都记住了这个戴着眼镜,身材偏瘦,说话声音不大却有股韧劲的“小林”。而林智远和村干们一起为村里申请到了造福工程省级示范点、农居抗震省级示范点,申请到新村项目建设补助资金143万元,为村民争取到政府贴息贷款126万元,以及20多万元的新村信息联通工程、15万元通村公路征地理赔款、5万元新村自来水工程补助款、4万元村民健身设施……
有了资金,林智远却更省了。没钱请施工队,他就赤脚上阵,扛着水准仪、经纬仪,拿着施工图,帮村民放样;不舍得花两三万元请人做开发项目规划,他就买书自学,自己写规划。他还拿出自己的团组织补贴,建了一个爱心基金,用来给家庭困难的老人小孩买生活用品。
渐渐地,新村开始初现规模了:一栋栋三层楼房拔地而起,村里有了农家书屋、灯光篮球场,还有了村民自己的就业指导中心、村级红十字会。过惯了山里苦日子的村民们乐得合不拢嘴。去年8月村党支部换届时,林智远满票当选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团支部书记。
四:华西经验:发展才是硬道理
去年9月,林智远作为我市大员工村官的代表,参加了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在华西村举办的大员工村官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班。培训期间,林智远无心踏访华西村的美景,却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华西能从一个普通的村庄发展成为现在的“天下第一村”。“华西的经验告诉我,只有生产发展了,村民生活宽裕了,建设新农村的目标才能实现,镇安才能从‘化缘’状态走向创造金钱。”从华西回来后,林智远组织村两委干部开了几次会议,明确了要在镇安村原有产业的基础上,通过集体的力量,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最终达到产品升级和产业延伸。
围绕这个目标,林智远又忙开了:利用闲余时间,到旧村反复踩点,完成了旧村山海休闲农场专题规划、中草药生态园项目建议书等;亲自试种,为村民引进了8种新型良种西瓜,并向村民大面积推广,每亩可为村民创收3000元;对于村中原有的养蜂业,他又跑回母校找老师合作,成立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产品进行包装升级;村民在新村没有土地耕作,他就计划着组织村民向邻村租种闲置耕地……
而新村仅剩的8亩地,林智远想了又想。土地面积虽然不大,但要让这块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服务新村村民。林智远计划引进企业,扩展村中基础产业的产业链。
一年多来,林智远将自己的思考和计划,写成了4万多字的工作笔记,有调研,有纪实,有体会,有侧记。他给这本厚厚的笔记取名为《足迹》,他说,这既是他成长的足迹,也是镇安村走向繁荣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