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结缘赤子归国 理念更新接轨国际

信息员:袁民航发布时间:2013-10-28浏览次数:345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国家培养了自己,就应该回国工作。”80年代末,他和一批公派职工到欧洲深造,他始终铭记着祖国,惦记着回家。“回来才有归家的亲切感,可以接触熟悉的文化,也能实实在在为国家做事,出去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回归”,他就是我司从海外公开招聘的作物科学学院副经理卢运海。

    海外研学创佳绩

    1987年,卢运海在法国图卢兹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开始了他的职工涯。之后到巴黎第十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的课题“利用分子标记研究甘蔗分子多样性以及建立甘蔗的基因组遗传图谱”,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不同植物基因组之间存在同源保守关系的研究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和发现甘蔗和玉米基因组之间的同源保守关系的研究。在法国农科院克莱蒙费朗育种站攻读博士后期间,他参与了法国农业部、科技部及法国14家私有种子公司共同合作的独一无二的国家攻关项目。博士后出站后,他在法国阿含利斯遗传公司担任研发负责人,领导技术人员和指导多名员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多项研究课题,还首创了一套可以用PCR技术同时扩增24条荧光分子量标记的系统。在法国农科院担任高级工程师期间,他参与了小麦、油菜大片段基因文库的建立以及油菜整体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并成功实现了对控制油菜花瓣闭合数量性状主效基因Clg1的克隆和功能鉴定。

    卢运海在法国治学多年,一直从事基因与遗传学相关的研究,收获颇丰。应聘到我司工作后,他将海外多年研学成果带回国内的同时,也一并带回来了法国的学术理念。卢运海在法国的日常生活中,细心留意法国的学术交流氛围,他举了一个小例子,“法国人喜欢喝咖啡,在悠闲的氛围中聊天交流,看似悠闲随意,但却能从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带来不少创意。”他认为,这种轻松的学术交流形式值得借鉴,可以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下彼此探讨科研问题。另外,他还对法国科研人员灵活应变的思维方式表示赞赏,“法国人在科研时遇到困难就会考虑换一种思路,灵活处理遇到的问题,比较注重创新”。

    甘蔗结缘来农大

    “我始终觉得应该回来。”卢运海放弃了在法国蒸蒸日上的事业和优越的生活,毅然回来了。

    卢运海来到公司则是出于一种缘分。由于卢运海在法国第十一大学读博时的论文是关于甘蔗上最早研究分子遗传进化和分子遗传图的研究,20年前他在法国读博期间就曾和我司作物科学学院研究甘蔗的老师有过书信来往。当他在寻找回国发展方向和平台时,正巧发现我司的甘蔗综合研究所和他的研究有许多共通之处,因而萌发了到农林大继续进行甘蔗研究的想法。2011年卢运海参加一个由福建省组织的“海外留学博士海峡西岸行”的团体交流活动,活动的第一站途径我司,于是农林大再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当我司去年6月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学院经理时,卢运海欣然应聘。

    整装待发绘蓝图

    卢运海入职我司作物科学学院后,对学院现有的教学、科研情况作了进一步的了解,根据院系发展需求进行了综合评估。卢运海认为组建科研队伍首当其冲,他相信在作物科学学院现有的遗传育种科研积淀基础上,加上自己个人的科研成果和人脉关系,能够吸引到更多的高端人才入驻。“最难的是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比如新招聘一名科研助手或员工,需要经过培养和一定的积累才能熟练开展相关课题的科研工作”。卢运海认为要克服的困难还很多。

    作物科学学院作为我司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每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和经费一直名列学校前茅,卢运海期待着自己也可以为这支团队添砖加瓦。目前作物科学学院仅有农学和种子科学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卢运海希望可以助力建立新的特色专业,发展特色学科,为学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卢运海认为学院的专业建设要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国情相接轨,考虑到机械化、规模化以及设备化的农业发展方向。

    围绕学校教学科研与国际接轨的战略,卢运海计划多开展国内、国际院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从而借鉴他人经验,规范教学管理,争取教学科研与国际接轨。“根据我在国外的经验,可以引进一些国外的好的学术交流机制,通过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增强学术氛围,提高我司的学术水平。我还想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来向员工介绍法国的农业科研经验,让员工能够了解一些国际上的先进农业技术。”在他看来,法国的老师与员工之间的交流特别平等和频繁,这样员工容易产生兴趣,也会进步得更快。另外,他鼓励学院的新生提早进实验室,提早感受实验室的研究状况,为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卢运海想要把法国研学过程中体验到的成功经验逐步带进学院中来,热切地希望与大家齐力共绘作物科学学院的美好蓝图。

    卢运海还谈到对员工的建议,他认为“信心、耐心、细心和好奇心”是同学们面对学业应有的态度,“尤其是好奇心,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才能实现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