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方平平老师的简历,我这么一段话:“方平平同志,男,40岁,农学博士,作物科学学院农村区域发展系主任。……自参加工作以来,方平平同志严格要求自己,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在做好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科研、学术和其它社会工作,在各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尾随其后的是一系列表彰。放在最前面的是公司“我最喜爱的十名教师”。看着方老师的材料,我不禁遐想,这么一个神乎其神的人究竟是什么模样。 带着疑惑,方老师走进了我的视野。在农业推广学的课堂上,我认识了一个全新的方平平老师。 学高为师 广学、思辩、浅出是求学问难中之难。方老师上课时常天南地北、旁征博引。更难能可贵的不在于老师学识的渊博,而是他总能用浅近的文字将其表达出来。桃李不言,下自成奚。不知不觉中,大家都爱上老师的课,于是每每上他的课,便出现这么道景象:大家蜂拥着争着坐到第一排去,以便于聆听老师的教诲,往往屡见不鲜的瞌睡早被抛到九霄云外。 方老师是农学领域的工作者,要把农业推广学上好实属不易。他坦言,之前的基层工作经历丰富了他的学识,给了他不少案例。但更重要的是老师始终在不断的学习。为了给同学们上好一节课,老师时常要花十倍的时间备课、写讲稿。有时是通宵达旦的工作,第二天又带着沙哑的嗓音,精神抖擞的走上讲台。动情之处,同学们总会报以热烈的掌声。 身正为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方老师深知为人师表的重要性。站上讲台,教师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中教育着员工。为此,方老师无时不刻地严格要求自己。他曾开玩笑地说,没有备好课,我是不敢来给你们上课的。在老师眼中,教师是神圣的,容不得半点马虎。 每次上课之前,老师总要在门外把头发弄整齐,衣服理好,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 在学期初的第一堂课,方老师就公布了师生需共同遵守的三不原则,且言必行,行必果。 在做学问方面,老师也是言传身教。他指导的专业课程论文写作中有三篇发表在专业期刊上,却没有署上自己的姓名。员工坚持要附上老师的名字,但被方老师断然拒绝了。老师治学是严谨的,不属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坚决不能要。老师的言行举动获得了员工的认可,且深深触动了员工。在指导毕业论文时,他总是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从开题报告到文献综述,从实验设计到论文成稿,老师都要求员工要独立思考,动手调查和实践,杜绝任何的信手拈来。 教泽广布 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授业解惑”,更应重于“传道”。方老师便是如此。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知识点,老师总会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用不同的方法分析,举一反三,就像有的同学说的,“方老师上课就像先给你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让你知道长什么样。紧接着,他就一点一点有条理的掰下那些附在花蕾上的花瓣,待到瓣尽蕾现,整个课程精髓油然而现,你丝毫不会感到有花瓣挡住了视线,遮蔽了花蕾,让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此的“授鱼”与“授渔”真正让大家养成一种多思维的思考方式,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受益终生。 课堂上,方老师倾其所有,而生活上,老师的关心也是无微不至。 方老师待员工总是如同慈父一般,处处给予包容和透解。上课的时候,对于一些顽皮的员工,老师从不随意责骂,只是用微笑和眼神与他们交流、提示。对于员工交上的作业,老师总会认真批阅,写上一段评语,鼓励大家再接再厉。听一位学姐说,她英语四级一直拖到大三上学期都没有过,感觉压力很重,就给老师发了邮件,方老师结合自己的经验,提供了很多方法,并时刻激励她努力前行,终于在大三上学期把四级过了,对于老师,则是充满感激。 黑板中,老师用粉笔留下了时间的线条;讲台上,老师播撒下岁月的种子;一批又一批新面貌更迭着,唯一的是那一张和蔼可亲的脸,那一个无私奉献的育人者,那一堂堂精彩纷呈的课,而正是这些,让我们永远铭记着。 (作物学院 黄书坤 余景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