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翅膀 “员工是学校放飞的雄鹰。”第一堂科技论文写作课上,刘飞翔老师如是对我们说。尽管当初并不理解刘老师的良苦用心,而今回首与老师近一年亦师亦友般的问答交流时光,恍觉肋下有一对隐形的翅膀,一直跟着老师飞翔。 那是大一下学期期初的时候,怀着转专业失败的沮丧和对所修专业(农村区域发展)的偏见,我踏着迷茫的脚步走进新学期第一节课的课堂。刘老师正微笑着和后排的几个同学交谈,原先想坐在后排的我只好选择前排的座位坐下。说实话,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论文写作似乎只是毕业时候的事情,距离我们还非常遥远。而在我心里:科技论文中冰冷的数字,枯燥的语言,一成不变的结构,以及永远与“农”形影相随的写作课题,远不及散文,诗歌来得华美,动人…。简而言之,对农科专业的偏见和高考以后懒散的学习态度,使我和一部分同学产生了很强的厌学情绪。 然而,年轻却富有经验的刘老师似乎看透了我们的心思。一节课下来,得知老师也曾是农区专业的员工;得知农区专业所得到的高度重视与广阔前景;得知历届学长学姐的良好就业情况和他们所获得社会的好评…。 以后的日子里,每一次上完刘老师的课,总会感觉背上的行囊又充实了知识的粮食,足下的步伐有增添了前进的力量。 在刘老师的课堂上,气氛总是很活跃。没有人睡觉,看小说,玩手机,逃课,早退…。偶尔有同学情不自禁地接着老师的话谈开其他话题的时候,旁边的同学就会轻喝:“小声点,我快听不清楚了。”的确,刘老师总是会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各学科的不种角度,授予我们大量的信息,稍不注意就会错过许多精彩内容。为什么要讲这么多的课外知识呢?在这次写作之前的采访中,刘老师这样回答:“现在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书本上的内容比较单一且跟不上现实中知识更新的步伐,我们不能教你们用过去的知识研究今天的 问题为明天服务。” 刘老师不仅教会我们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理论,还引导我们深入开展实践。他让我们每5-7人自由搭配组成论文写作小组,指导我们一起选择确定调查课题,撰写开题报告,设计调查方案,开展模拟答辩…。严格细致地按照毕业论文写作的程序要求开展实践教学。每一次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他总会结合部分小组的调查课题,给予我们具体指导。许多晦涩难懂的概念,因此变得生动形象。他常常以社会关注的问题为例,与我们共同探讨分析,在偱偱善诱中引导我们从农区专业要求的视觉出发关注社会,思考问题….. 2007年4月,在我们小组着手调查的时候,学校一年一度的 “两赛”活动拉开了序幕。刘老师鼓励班上同学积极报名,并主动担任起指导老师的工作。 对于刚刚接触论文写作的我们,参加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充满着挑战。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小组的调查课题从“流动儿童的犯罪问题”到“第二代农民工发展困境”一步步深入,一步步走向成熟。 当我们从老师那里拿到初赛作品的初稿的时候,我们惊呆了。只见作品上满是红色修改记号和点评,从结构安排到语言表达,到图表的绘制,直到参考文献,刘老师一一指出不足和改进意见,连标点符号的错误都不被放过。那一次,我们被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责任心深深地打动… 随着我们的作品顺利通过初赛,进入决赛,科技论文的课程也接近尾声。 一学期下来,我不仅掌握了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原理,技能,对班上13个论文小组的课题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还养成了从不同学科角度思考问题,特别是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要求关注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我们渐渐地感到肩负着“三农”事业发展的责任。 “你们是学校放飞的雄鹰…让我们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一起飞翔…”依旧清晰地记着刘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告诉我们的这句话。回首一直以来刘老师向我们传道授业,与我们倾心交流的时光,他不曾忽略我们每个员工,不只完成他的教学任务,更帮助我正视学习,正视专业,树立社会责任感。 是的,刘老师为我们插上隐形的翅膀,带着我们一起飞翔。 (作物学院 陈彩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