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谦学者 淳淳教诲 ——记作物学院林彦铨研究员
信息员:admin发布时间:2011-09-20浏览次数:218
认识林彦铨先生,是从团刊上。学院员工文学刊物《田原曲》三个苍劲秀美的大字下面赫然印着刊头题字“林彦铨”,顾问“林彦铨”。从学姐口中,我知道他是学院的总支书记,是学校为数不多的几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之一。未见其人,先仰其名。 近距离接触林先生是在入学不久的新生典礼上。我聆听了他的教诲,得见其面,得闻其声。先生精神矍铄,目光慈祥而睿智,讲话不多,平实隽永,富有见地。可惜由于讲台的高度,对先生只能仰视。 真正与先生相向而谈求学问难,是在他陈设古朴,散着书香气息的书记办公室。与学界名师面对面的平等交流,亲耳聆听名师的淳淳教诲,消解疑难一直都是我的梦想。由于事先没有预约,我们的造访显得有些唐突。敲了两下门,得到允诺后,我们忐忑不安地走到先生办公桌前。先生放下笔,客气地站起来同我们交谈,话语中透着儒雅,没有丝毫架子。得知我们来意后,先生微笑地说,他是研究自然科学的,指导我们参加社会科学类学术作品竞赛怕是做不好。是的,民间信仰研究对于研究甘蔗改良的他来说委实太陌生了。看看我们一个个涨红了脸,先生呵呵一笑,说:“不然这么办,我与大家一同学习,提供一点建议,具体恐怕要靠你们自己咯。”先生爽朗的笑声给了我们莫大的勇气和鼓励。后来,我从在党总支办公室工作的老师那里了解到,老先生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忙人。他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平常要指导博硕士生做实验,还要频繁外出调研和参加校内外各种会议。“指导本科生参加学术作品竞赛还是第一次!” 再次造访先生是在五月一个酷热的中午。那时先生正埋头作材料,肩上披着一条旧毛巾,旁边端放着冒着热气的方便面。事先约好要在十一点半请他帮忙填写导师对所申报作品理论与现实意义说明,由于任课老师拖了课,待我赶到时已比约定时间晚了半个多钟头。先生没有责怪的意思,也没询问原因,而是歉意地和我说,他要准备一个重要会议的材料,作品申报说明不能马上填好,但他会尽快写好给我们。一样是站立着并微笑着和我交谈。我点点头,客气地与他道别。先生的朴素、坦诚、谦逊及对晚辈的宽容久久萦绕在我心头。出门的时候,我发现眼角有些温润。此后每每造访先生,都能收获新的感动。 先生不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高深造诣,而且知识广博、思维开拓。对所申报的作品,我惯性地把民间信仰当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它的作用定位在文明传承上。先生却敏锐地认识到闽南民间信仰在海峡文化交流和构建和谐村落中的作用。在申报书的说明上,我看到这么一短话:“、、、、福建省南部农村地区民间信仰与台湾地区近似。通过对其研究分析,有利于增进两岸交流......”读着说明,我感慨不已。从同一起点出发,仅隔十天,先生已遥遥领先于我。虽然不是专长,但在与之讨论作品论点过程中,先生总能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而且所讲内容透彻生动。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他思路的明晰活跃。 与慈祥待人不同,先生治学异常严谨。开始着手写论文之前,先生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论据要准确真实,模糊不清的不能用;二是观点要明了清晰,模陵两可不能有。为此,先生特地要求我们在查阅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自己的问卷,利用假期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对于完成后的作品,先生总要反复斟酌,大至引用核实,小至错字标点,他都一丝不苟地订正。论文的每字每句都凝聚着先生的心血。在先生细致严谨的指导下,我们申报的作品日趋完善,并顺利晋级决赛。提交作品决赛和终审答辩作品前期恰逢先生外出调研。在收到我们发的信息后,先生在结束考查后连夜赶回,对作品进行了详细批阅,并实事求是地写上推荐说明。面对先生,我无法压抑心中的敬意。先生言传身教,折射出了崇高人格的光辉,也深深影响着我,鞭策着我前行。我把这无限的敬意融进了文字,在作品的致谢词上我写下了这么一段话:“本课外学术科技论文是在前作物公司党总支书记、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林彦铨研究员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论文从资料收集、整理,到文章的撰写、修改,都凝聚着指导老师的心血。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的工作作风,敏捷的思维及对晚辈的包容和爱护使员工深受裨益,也将成为我们一生中的宝贵财富……” 也许若干年后,当忆起四年大学时光的时候,最值得我怀念的不是校园美丽的风光,不是校园宏伟的建筑,而是在与先生交往的这一段日子。这所学校因为有无数像先生这样造诣高深而又谦逊和蔼的师长才更值得怀念。 (作物学院 余景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