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院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信息员:admin 发布时间:2011-09-21浏览次数:131

 

今年,作物学院共31名2008届毕业生获得了选调生考试资格,其中9人进入第二轮考查范围,5人最终被确定选调生。12名毕业生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面试范围。当得知这一喜讯,笔者就同学们普遍关注的就业问题采访了作物公司党委副书记陈宜大老师。采访中,陈副书记就大员工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去农村、下一线工作等内容阐述了他的一些想法和见解。

“调整就业期望值,怀着普通劳动者心态走向基层,走入社会”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竞争更趋激烈,这成了近年来全社会的普遍问题。陈副书记这个问题时,他说:“大学毕业生实际上找个工作不难,可是一些大员工希望一毕业就能找到体面的工作,获得体面的收入。按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看,这种就业期望值过高了。我们大员工应该调整就业期望值,怀着普通劳动者心态走向基层,走入社会。”现在大学毕业生过分集中在城市竞争数量有限的就业岗位,而广大的基层却面临人才匮乏的窘境。

陈副书记认为,中国是人口大国,但也是人才资源较为缺乏的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更需要一大批干劲十足、精通专业的人才。我们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应当下基层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在他看来,作物学院两个专业(即农学专业和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其培养人才目标就是为农村、基层、一线提供全面发展的人才,两个专业跟三农有着一衣带水的联系。对于我们有关农业方面专业的员工来说,到基层工作,是我们的优势。我们作物学院的同学应该到农村,到基层工作,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人生价值。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有机会担重任,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蕴涵着成功的机遇”

采访过程中,陈宜大老师多次将“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有机会担重任,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蕴涵着成功的机遇”这句话挂在嘴边。他说:“引导大员工面向基层就业,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毕业生就业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能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志存高远地踏实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得到磨练,让自己更快地成长,在农村广阔天地中增长才干、升华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多年来,我司许多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也取得了突出的工作成绩。2003届农村区域发展的毕业生黄毅军,参加“三支一扶”计划,到宁夏地区服务人民群众,获得了“宁夏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以及“中国青年志愿者金质检章”。2003届农村区域发展毕业生苏国栋到欠发达地区当志愿者,帮助当地的人民大众,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自己的不懈努力,获得了“宁夏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当陈副书记谈及我司近几届毕业生都有一些值得学习的榜样的时候,他的脸上充满着喜悦和自豪的表情。他介绍了一个到农村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江山多娇”牌西瓜的研制者黄俊松。2003年7月,他从公司农学专业毕业后,当过技术员、植保员。2005年,当他看到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时,黄俊松回到家乡龙岩市新罗区江山乡铜石村,在自家的5亩责任田上办起研究基地,以农家葫芦为砧木,接穗西瓜幼芽,悉心研究名牌西瓜品种。他凭着坚定的信念,运用所学的知识,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功研制出“江山多娇”牌西瓜。这种西瓜皮薄,清甜,质量好,产量高,去年收三季共3000多公斤,收入12万元。今年春,他父母也参与进来,一起动手,在瓜田上搭起大棚,建起现代化农业工厂,成为乡里的农业示范区,前来参观的农民络绎不绝,西瓜还未采摘就被订购一空。这些事例印证了“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蕴涵着成功的机遇”这句话,这些到基层服务的大学毕业生们在广阔的基层中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并付诸实践。员工们从这些成功的员工们身上看到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创业的热情和干劲,看到了更多青年学子在基层得到历练和成长,看到了毕业生选择在基层就业和创业是大有可为的。

陈副书记认为大员工在大学四年期间,应该在扎实学习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抓住自己的兴趣点,并坚持不懈地为自己兴趣刻苦学习,将兴趣发展为自己的一技之能,这将是自身今后就业、前途乃至人生的关键之一。因此,学院积极鼓励毕业生根据自身兴趣,努力实现自主创业。希望员工们时刻以蜜蜂的勤勉、小草的奉献、骏马的争先、耕牛的拓荒、青松的勉强这五种品格鞭策自己;希望员工们在大学里以及将来踏入社会时脚踏实地、敢拼敢闯、富有创造、有所收获、做出贡献。

今年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热情高

今年,报考选调生的毕业生几乎都报考了乡镇单位部门,已有98名员工报名参加选聘生考试,其中我司2008届博士毕业生张剑亮也报名参加,他们志愿下基层服务基层,到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就业创业。现据有关部门通知,我司有34名选聘生进入第二轮的考核范围。

近年来,作物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我司把就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大员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职业观。从2005年下半年起,我司组织了毕业生参加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咨询会等,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形势、政策、技巧的指导,帮助员工定制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尽早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组织员工选修创业教育课程,参加创业培训班,参加学校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积极组织员工到基层、企业进行就业实践,开设了创业论坛,在毕业生中开展“六到一创”活动。陈副书记每年都邀请考上公务员、选调生的同学和他一起为作物院的员工们做关于国家公职人员报考的讲座,为同学们提供有效的信息,对有意考取国家公职人员的同学们给予帮助。作物学院团委员工会还开展了“三农”论坛,“三为”论坛等一系列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或在农业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名人前来开设讲座,拓宽同学视野,增长三农知识,帮助员工在大学阶段尽早了解基层、热爱基层,学农从农,为我司员工将来就业提供帮助我司还坚持典型引路,鼓励大员工面向基层就业。将历届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优秀毕业生列为先进典型,积极报道这些优秀毕业生在基层就业做出显著成绩和创业成才的先进事迹,为大员工面向基层就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近三年来,作物学院毕业生有66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26人考取了选调生,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90%。我司学子以勤奋务实,踏实肯干的作风和基础扎实、肯钻研、敢创新、潜力好的特点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他们发扬“五种品格”,勤奋工作,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拓出宽广的世界。除了上文提到的那些优秀毕业生,还有2006年被福建省政府表彰的“长期服务基层的大学毕业生”农学专业毕业生蓝涌忠等许许多多的优秀员工奋斗在社会各个工作岗位上,努力的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采访的最后,陈宜大副书记总结到大员工不仅应当下基层,而且应当自觉地下基层,“大员工只有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基层为大员工提供了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平台,青年们应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和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将绚丽青春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记者陈怡张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