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田园生活

——作物科学学院2016级农学专业赴闽清实践基地课程实习

信息员:文:李旺阳 图:熊江鸿 审核:郭玉春发布时间:2019-05-05浏览次数:203

2019425日,作物科学学院2016级农学专业的全体同学及5位研究生在郭玉春、陈冬梅等9位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闽清县金沙镇归真园和丰达生态大观园进行作物学课程实习。

        425日,实习队伍长途跋涉徒步3公里来到了海拔900多米的归真园,82岁高龄的曾开泉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了他因疾病缠身,为探索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回归自然,创办“归真园”的艰苦历程,其女曾明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因热爱大自然毅然放弃工作和父亲一起管理农场,并著有《菜园里的学问》一书,深受读者喜欢。在曾老师带领下,同学们亲身体验了机械化水稻播种育秧。一场突如其来大雨“阻断”了我们实习的进程,农业气象学老师江敏教授即兴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天气系统演变课,详细解释了晴空转瞬起雾降暴雨的天气系统演变的原因,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表示“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课堂印象最深刻。随后曾老师再次带领同学们来到田间体验白豆和玉米播种。在归真园的最后一站,曾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了用蚕豆做绿肥的种植方式,以及用羊粪和绿肥发酵形成堆肥等知识,大大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


曾开泉老师讲述“归真园”创业史


员工参与白豆、玉米的播种


    归真园的实习圆满结束后,25日晚实习队伍抵达风景秀丽的公司作物科学学院科教基地——丰达生态大观园,庄主陈谟凑先生热情接待了我们。陈先生是全国劳动模范,也是我司的兼职教授,集各种荣誉于一身。尔后,陈教授给大家讲述了他传奇的奋斗历史,如何从白手起家的少年一步步走到现在,成为丰达农庄的庄主、福建省优秀人才、全国劳模等。426日清晨,实习队伍跟随陈教授的步伐,参观学习了富含新思想、新技术和新农业理念的各类基地,包括国内最先进的智能化生态养鳗基地、航天育种新品种种植基地、采用创新技术——篱笆式种植的百香果基地、名贵苗木金丝楠木种植基地等。“成功来自于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正如陈教授所说,他的认真成就了他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在科教基地主楼前集体合影


一周的实习虽画上了圆满句号,但同学们服务农业的理想才刚开启征程。尤其以2016级农学专业的4位定向生感悟最深。罗金金同学说:“作为一名农村专项的定向生,通过这次的实习,深入到合作社、农场等学院的科教基地,参观和实践了农田种植,了解到了农业、生态和经济的密切关系。我觉得,毕业回乡建设应该更注重农业生态,创新农业思路,引导农民进行创新性生产,希望自己的学识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和农业部门尽到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雷淑云同学说到:“通过这次实习,使我懂得了要成功,或干出一番事业首先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老教授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奋斗的同时要懂得分析实时政策,并充分利用当下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效益。在全面地了解家乡农业发展和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钻研业务,从而服务农业,实现全心全意为家乡人民服务的初心。”

梁宇婷同学深情地说:“课程实习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与锻炼的好机会。在实习中,我体会最深刻的是农业与科技的相结合,与生态的相适宜。传统的农业模式已逐渐跟不上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了,应该想办法开创新的农业模式。作为一名定向生,我有责任带领家乡的农业朝科技化、生态化和创新化的方向发展,给家乡的农业生产带去更大的效益。其次,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必须要有吃苦耐劳、永不放弃的精神,目标就是促进家乡的农业发展,我必将为家乡的农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刘昆霖同学说到:“通过这次实习,我们参观了许多科教基地,但其中令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一种名为‘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在‘合作社’模式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我称之为‘专人专项’。我们这些定向生毕业回乡后,可为农民提供的是农业创新性思维,帮助农民与新思维、新时况接轨,并结合当代新型科技农业创造更高的效益和价值。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员工,我们要学会运用‘数据网’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将科技化带入他们的日常生产之中,使他们成为新时代的新型农民。”

    为期一周的课程实习,同学们感悟颇多,不仅学习和参观了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绿色农产品,还亲身体验了先进的新型种植方式,同学们纷纷表示实践大为加深了对课程知识的了解,对农业也有了重新认识,都有志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一周的课程实习在同学们充实的收获中画上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