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积极响应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我司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国际化办学,提高我司在国际上的学术知名度,近年来,我司作物科学学院先后与缅甸仰光大学,达贡大学和毛淡棉大学等多所院校在水稻研发、人才培养和产业开发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并取得丰硕成果。2019年6月6日,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以《中缅水稻联合育种进入成熟阶段澜湄合作让普通民众受益》为题报道了我司作物科学学院与缅甸毛淡棉大学合作开展的水稻优良新品种的培育项目,对项目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详细报道。
中缅水稻联合育种进入成熟阶段 澜湄合作让普通民众受益
毛淡棉大学副董事长珊珊埃博士邀请中国驻缅使馆和缅甸外交部工作人员考察项目试验田
(从左至右依次为:公司研究生李忠金,毛淡棉大学副董事长珊珊埃博士,
中国驻缅甸使馆一秘苏哲,缅甸外交部官员通楠,中国驻缅甸使馆秘书黄启星)
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高佳义):中国和缅甸都是水稻种植大国,近两年,在澜湄合作机制框架下,两国在水稻联合育种方面进行了很多交流合作。6月4日,缅甸毛淡棉大学副董事长珊珊埃博士在该校举行了中缅水稻优良品种选育项目阶段性成果研讨会,这标志着中缅水稻联合育种进入了成熟阶段。澜湄合作是怎样推动农业科技惠及普通民众的呢?
位于缅甸东南部的毛淡棉地区是缅甸主要的水稻产区,城镇间公路两旁随处可见肥沃的稻田。但是,在2015年就来到缅甸进行水稻优良品种选育工作的公司研究生李忠金看来,缅甸的好耕地虽多,单产却很低,如果有更好的种子,产量会明显增加:“缅甸水稻的总产量是比较高的,但全是依赖于他们的土地面积广,他们的单产是比较低的,一亩地中国的平均单产大约是800斤左右,缅甸的单产还不到500斤。如果面积不变,单产提高的话,缅甸的水稻总产会提高很多。”
毛淡棉大学副董事长、植物学博士珊珊埃女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水稻优良品种选育工作,她在2017年就向澜湄合作机制提出申请,和公司一起进行水稻优良新品种的培育。珊珊埃博士介绍说:“我申报的项目是水稻优良品种选育。在我的城市,一到雨季,雨水太多,很多的农田会被倾灌,水稻的穗很容易就泡进水里,我希望能培育出拥有更好基因的水稻种子,增加水稻的抗性。”
中缅水稻优良品种选育项目阶段性成果研讨会现场
中缅联合培育的水稻新品种
珊珊埃博士的项目得到了中国驻缅甸使馆、缅甸外交部、澜湄合作专项基金的重视和支持,成为10个中缅首批澜湄合作项目之一。
6月4日,珊珊埃博士在毛淡棉大学举行了中缅水稻优良品种选育项目阶段性成果研讨会,并与中国驻缅甸使馆、缅甸外交部工作人员一起考察了三块试验田。项目合作方公司派驻缅甸的研究生李忠金介绍了联合育种的最新情况:“现在进展到的程度是,已经选出了三四个新品种快要成型。一个新品种已经成型,马上要参加缅甸农业部门的区试,如果区域试验成功,就能正式注册缅甸国内的水稻新品种了。”
看着新培育的水稻种子,珊珊埃博士动情地说,我们的新种子,父亲来自中国,母亲来自缅甸,如果一切顺利,“他们将会是最优秀的孩子”。如果新品种注册成功,将对缅甸的脱贫减贫工作有很大帮助,这也是她最重要的目的:“非常感谢中国政府,我们国家在农业科技方面很落后,中国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这次联合育种成功之后,我们将向本地农民们推广,他们会得到更多的产量和收入,这样就会尽快摆脱贫困,我的项目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减少贫困。”
而在中国驻缅甸使馆一秘苏哲看来,脱贫减贫正是澜湄合作的优先领域之一,中缅水稻优良品种选育项目能够让更多的普通民众受益,这真正地践行了澜湄精神:“澜湄合作确定了五个优先领域,包括互联互通、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和减贫领域。这个项目能够起到减贫的作用,通过科技的研发合作,培育出新品种,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的收入增加之后,就能够达到减贫的目的了。”
澜湄合作是由澜沧江-湄公河沿岸的中国、柬埔寨、泰国、老挝、缅甸、越南6国在2016年共同建立的区域合作机制,三年多来,由中方设立的澜湄合作专项基金已经为六国300多个中小型项目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很好地促进了区域交流和区域合作。
缅甸外交部官员通楠感叹说,澜湄合作效率非常高,这个成立不久的区域合作机制正在澜沧江、湄公河的沿岸释放着巨大的活力:“澜湄合作机制自从2016年建立以来,发展得非常快,比其他的合作机制效率更高。在澜湄合作机制下,我们每年都会有很多中缅合作的新项目,这些项目大多数都会让本地民众受益,同时很多项目是多个澜湄国家之间的合作,也促进了澜湄国家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