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公司作物科学学院芒种农耕文化传播实践队在永春南美回族村与这里的村民一起开展了“传承非遗文化,我们不遗余力”的南音演奏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唤醒更多人加入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起源于唐朝,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民族音乐的根”,是华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演唱时的位置固定为:演唱者执拍板居中;其左边,上方为洞箫,下方为二弦;右边,上方为琵琶,下方为三弦。在泉州地区家传户吟,是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寄托乡愁的娓娓乡音。
实践队员在夏剑灵村长的带领下来到演奏南音的地点——古榕树下。演奏者一共有五人,五位都拥有着各自的乐器。在演奏时,他们似是独自弹奏,却又相互配合。除此之外,还有一位演奏者是作为整个南音演奏的“主唱”,这位主唱根据整个团队乐器的曲调变化而唱出独具特色的回族歌曲。整首曲子时长不超过十分钟,虽然曲子不长,但能感受到每一位演奏者的用心。
南音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发音晦涩,对乐器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演奏者大多为50后到70后。当下的年轻人,对南音已有一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使得南音的传承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传承古音乐,发扬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