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三下乡”社会实践】践行垃圾分类,环保永远在路上

信息员:文/徐润来 图/董婧婧发布时间:2019-07-17浏览次数:110

716日,公司作物科学学院赴三明市泰宁县“稻草人”支教实践队带领大源村的孩子们在严氏宗祠开展了一堂有趣的垃圾分类课。



初入大源村时,实践队便发现了村中摆放着“干垃圾”和“湿垃圾”的垃圾桶。但实践队员在调研时发现,大源村虽然设置了不同分类的垃圾桶,但并没有明确的实行垃圾分类的规定。因此,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村民们没有主动进行分类的意识,而孩子们在家中受到爷爷奶奶的影响,也不会刻意将垃圾进行分类。因此,实践队决定开展此次垃圾分类知识普及活动,推动垃圾分类事业的开展,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活动伊始,实践队员徐润来首先将小朋友们分为两组,每组分发四张白纸,用来制作简易纸质垃圾桶。在完成纸垃圾桶的折叠后,队员们指导孩子们用彩色笔在垃圾桶上分别写下可回收、有害、干、湿垃圾,并画上了大家认为应该属于该类垃圾的物品。一番努力后,每一组都拥有了自己的四个分类垃圾桶。紧接着,队员们分发了画着各种垃圾的小卡片,指导小朋友们投入相应的垃圾桶,模拟垃圾分类。完成小游戏后,实践队员们揭示了正确答案,并向大家讲述了垃圾分类的标准。



“老师,为什么这个电池是可回收垃圾?”小朋友对此十分疑惑,因为他们认为按标准电池应该属于有害垃圾。队员们耐心地指出小卡片中电池身上的图案是可回收的标志,因此是可回收垃圾,而普通的锂电池则属于有害垃圾,小朋友们恍然大悟。实践队员赵维彬还自编了一条四段的垃圾分类口诀,帮助孩子们进行记忆。

此次支教实践队为孩子们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科普讲座,既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垃圾分类意识,也为实践队随后即将在村中开展的环保意识宣传行动奠定了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