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三下乡”社会实践】坚持垃圾分类,保护蓝色海洋

信息员:文/安肖肖发布时间:2019-08-02浏览次数:375

本着保护环境、保护大海的初衷,公司作物科学学院赴福州市平潭县垃圾分类调查实践队于711日至713日在平潭岛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垃圾分拣、调查以及宣讲活动。

平潭县—中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是福建省第一大岛屿。这个历史悠久的县城,开发较晚,岛上保留着大片原始本地建筑——“石头厝”,春夏时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度假。当地村民依靠餐饮、住宿等服务业,顺利解决了就业问题并提高了人均收入。但是,利益来临的同时,当地的环境也面临着巨大威胁。

实践队此次三下乡有三个小目标,首先,帮助当地人民捡拾景区垃圾,并简单分类;其次,对当地目前的垃圾处理方式以及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进行调查;最后总结调查结果,分析当地垃圾处理情况,并与当地管理人员协调,进行“环境保护、垃圾分类”宣讲。实践队希望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帮助当地部分人民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鼓励他们从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保护好自己的美丽家园。

怀抱小小梦想,呼吁环境保护

队员们到达南赖沙滩后,情况比想象中的要糟糕,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随意摆放并没有分明类别的垃圾桶以及被垃圾覆盖的草地。

  


圾分类,走进生活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主体是居民,保障居民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主体是政府。队员们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敖东镇政府工作人员、农民、街边小店老板,以此了解他们日常生活中垃圾处理的方式和垃圾分类的意识,并询问了当地环卫工人,深入了解垃圾的主要类型和后期处理。



根据问卷调查及走访结果显示,当地居民对日常生活垃圾和店铺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会进行简单分类,对于除可回收垃圾外的其他垃圾,他们会统一投放在街道边的垃圾桶中,由环卫工人进行处理。他们生活地区垃圾投放方式都是传统的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大部分人表示没有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没有分类垃圾桶,也没有具体分类标准。

针对大家的垃圾分类意识,问卷调查显示,将近80%参与调查人员表示如果基础设施完善,他们将非常乐意参与垃圾分类,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齐心协力,不畏困难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向村民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实践队除了在村中定点宣讲外,还根据指导老师的建议,分组对不同群体的村民进行普及。第一组实践队重点面向低龄儿童,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意义。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学习和接受能力强,从小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将对他们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第二组主要向年轻人介绍福州市对垃圾分类的管理办法以及即将建立的垃圾分类系统,鼓励青年人以身作则,践行垃圾分类。年轻人本身对垃圾分类有所了解并且他们还具备分辨垃圾种类的能力,出台相关政策后,他们的适应能力最强。第三组主要是面向村里老年人,讲解日常生活垃圾如何分类。老人垃圾分类意识的建立,相对困难,需要改变几十年的旧习惯,这就需要社会大众更多的耐心。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通过这次调查,实践队发现政府人员比村民们更加了解垃圾分类,这也为他们起“先锋模范”作用打下基础。而村民垃圾分类意识淡薄,主要原因可能是当地还没有明确的垃圾分类政策,村民们了解垃圾分类的途径有限。由此可见,垃圾分类的推行虽然困难重重,但不是无路可寻,推动垃圾分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垃圾是放错的资源,在每天所丢弃的大量垃圾中,包含很多可以重新利用的资源。垃圾进行资源化分类,不仅可以将其中的有害物质分离出来,同时节约了社会资源,避免了填埋和焚烧之后形成的二次污染。要实现垃圾分类全民参与,通过宣传提高垃圾分类意识是关键。通过这次的“垃圾分类宣讲”三下乡活动,敖东村民对垃圾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加强了村民们的垃圾分类意识。村民们积极参与实践的热情,也给政府部门有效实施垃圾分类处理等相关政策带来了希望。从无到有,不急功近利,真正实现平潭生态我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