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祖湖

信息员:发布时间:2019-03-19浏览次数:1649

 

一.个人简况:

    邓祖湖,研究员,博士,博导,国家甘蔗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澳大利亚BSES高级访问学者。2007年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86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等10个课题。作为第一育种者选育了福农83-36,福农91-4621、福农39号、福农41号等12个甘蔗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审(鉴、认)定。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Front. Plant Sci.》,《BMC Plant Biology》,《Scientific Reports》,《PLoS ONE》等刊物发表SCI论文13篇,总计发表论文50余篇,参编著作5部。

二.研究方向和领域:

甘蔗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种质资源,细胞遗传学

三.主持的课题:

1.甘蔗近缘属多倍体植物斑茅染色体的分选与测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8-2021 主持

2.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特殊染色体遗传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6-2019 主持

3.多用途甘蔗种质创制及新品种选育 福建省科技重大项目 2015-2018 主持

4.糖能兼用甘蔗新品种选育 十三五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专家专项课题 2015-2020 主持

5.糖能兼用甘蔗新品种选育 十二五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专家专项课题 2011-2015 主持

6.甘蔗斑茅远缘杂交的分子基础研究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2007-2009 主持

7.能源甘蔗新品种选育及期关键配套生产技术研究 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 2006-2009主持

8.高产、高糖、抗逆性强甘蔗新品种选育(部重点实验室部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007-2010 主持

9.甘蔗斑茅远缘杂交的分子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6-2009 主持

10.甘蔗新品种福农91-4621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863”子课题 2002-2003 主持

11.甘蔗新品种福农83-36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 九五攻关子课题 2000-2001 主持

12.作为主要参加者,参与了“86”项目“能源作物新品种选育”和“高蓄能能源作物新品种的创制与应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能源甘蔗产业化项目“能源甘蔗技术开发与品种产业化示范”,“糖能专用甘蔗新品种选育与中试”等能源甘蔗和糖料甘蔗新品种选育、基础研究与示范的多个课题。

四.教学科研成果与荣誉称号(2011-)

(一)科技成果奖:

1.甘蔗品种的引进、鉴定和利用,1993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骨干参加)

2.甘蔗品种的资源鉴定、利用及新品种选育,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骨干参加者)

3.甘蔗抗旱机理研究与抗旱品种选育2002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五;

4.甘蔗引进品种的评价和推广利用,2003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七;

5.甘蔗新品种福农83-36选育,2000年获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一等奖,排名第一;

6.甘蔗新品种福农91-4621选育,2005年获“863”后补助一等奖,排名第一;

7.甘蔗新品种选育与高效育种技术研究,2005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三。

(二)国家及行业标准:

1.主持制定行业标准《甘蔗种茎生产技术规程》

2.参加制定行业标准《甘蔗生产技术规程》等。

(三)国家鉴定品种

1.甘蔗新品种福农83-36,国家审定,2000,第一;

2.甘蔗新品种福农91-4621,国家审定,2000,第一;

3.甘蔗新品种福农91-4710,省认定,2004,第一;

4.甘蔗新品种福引17号,国家鉴定,2007,第一;

5.甘蔗新品种福农28号,国家鉴定,2010,第一;

6.甘蔗新品种福农39号,国家鉴定,2013,第一;

7.甘蔗新品种福农41号,国家鉴定,2014,第一;

8.甘蔗品种福农43号,国家鉴定,2016,第一;

9.甘蔗品种福农41号,广西审定,2014,第一;

10.甘蔗品种福农39号,广西审定,2014,第一;

11.甘蔗品种福农02-3924,广西审定,2014,第一;

12.中蔗福农45号 国家甘蔗新品种登记 2019,第一。

另作为主要成员(前五名)参加了国家审(鉴)定的新台糖16号,新台糖22号、福引24号(新台糖25号)福农95-1702和福农94-0403等甘蔗新品种的选育。

(四)荣誉称号:

2007年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五.代表性论著

(1) Chromosome transmission in BC4 progenies of intergeneric hybrids between Saccharum spp.and Erianthus arundinaceus. Scientific Reports2019,(SCI收录)通讯作者。

(2) An improved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technique to develop species-specific repetitive sequences from Erianthus arundinaceus (Saccharum complex). BMC Plant Biology2018 SCI收录)通讯作者

(3) A new method based on SNP of nrDNA-ITS to identify Saccharum spontaneum and its progeny in the genus Saccharum. PLoS ONE 2018SCI收录)通讯作者

4Characterization of chromosome composition of sugarcane in nobilization by using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Molecular Cytogenetics, 2018SCI收录)通讯作者

(5) Characterization, Genomic Organization, Abundance,and Chromosomal Distribution of Ty1-copia Retrotransposons in Erianthus arundinaceus.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 ,2017,SCI收录)通讯作者,8:924.doi: 10.3389/fpls.2017.00924

(6)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45S rDNA intergenic spacers from three basic species of the genus Saccharum , PLOS ONE, 2017,SCI收录)通讯作者,12(8): e0183447.

(7)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Different Ploidy Saccharum spontaneum Based on rDNA-ITS Sequences.PLoS ONE 2016,(SCI收录)通讯作者, 11(3): e0151524.doi:10.1371/journal.pone.0151524

(8) Genetic Diversity of Populations of Saccharum spontaneum with Different Ploidy Levels Using SSR Molecular Markers Sugar Tech 2015 SCI收录)通讯作者,DOI 10.1007/s12355-015-0399-5

(9) Characterization of Chromosome Inheritance of the Intergeneric BC2 and BC3 Progeny between Saccharum spp. and Erianthus arundinaceus. Plos One,2015.SCI收录)通讯作者,10(7): e0133722 doi:10.1371/journal.pone.0133722

(10) Unexpected Inheritance Pattern of Erianthus arundinaceus Chromosomes in the Intergeneric Progeny between Saccharum spp. and Erianthus arundinaceus, Plos One,2014.SCI收录)通讯作者,9(10): e110390. doi:10.1371/journal.pone.0110390

(11) Analysis of Disequilibrium Hybridization in Hybrid and Backcross Progenies of Saccharum officinarum×Erianthus arundinaceus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英文版),2010109:1271-1277SCIE收录。第一作者

12拟三属间杂交品种神农高糖蔗种质来源鉴定,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516(5)1103-1110 通讯作者

(13) 甘蔗和斑茅远缘杂交后代的染色体遗传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 2007, 28(3):62-67. 第一作者

(14) 甘蔗实生苗净光合速率与经济性状配合力分析,热带作物学报,2006271):33-38. 第一作者

(15) 甘蔗引进新品种的稳定性分析及其利用价值评判,热带作物学报,2008295):589-595. 第一作者

(16) 甘蔗斑茅杂交后代BC1的染色体核型及染色体遗传分析[J]. 公司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36(6):561-566. 第一作者

(17) 能糖兼用甘蔗新品种评价与利用,公司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81):1-6. 第一作者

(18) 甘蔗育种中早代宿根选择的响应,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231(2)137-141. 第一作者

(19) 甘蔗新品种(系)适应性分析,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02):145-150 第一作者

(20) 甘蔗实生苗及其宿根性状配合力分析,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03):286-291. 第一作者

(21) 甘蔗SCL25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2013,(11):51-57, 通讯作者

(22) 甘蔗花穗 ScRS31 基因的克隆与初步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13, 34(10): 1-7, 通讯作者

(23) 基于GISH的甘蔗与斑茅F1染色体遗传与核型分析,植物资源学报,2014152):394-398通讯作者

(24) 中国十倍体割手密资源的表型相关性及遗传多样性,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 386):574-579通讯作者

六.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5005014025

电子信箱:dengzuhu@163.comQQ51205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