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三下乡”社会实践】中青网(2019—08—27):福建学子寻访退休教授和他的生态农园:乡村教育助力人才振兴

信息员:冉春霞 戴怡萍发布时间:2019-08-30浏览次数:104

以下内容来源于: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1339350&app_version=1.1.7&sid=450318&time=1567667171&signature=k5yNLlPgo6r98RX0bMW7YR0L6t2EBLaKEVpwGOxvAqDZzBJdmY&sign=005fc15ec945fa1bfbb325a6bb33cb1b#

中国青年网福州8月27日电(通讯员 冉春霞 戴怡萍)近日,公司作物科学学院芒种农耕文化传播实践队前往福州市闽清县金沙镇安岭村对归真园的主人曾开泉进行一系列的实时采访,对归真园的生态环境展开实地调研。此番调研旨在实地探索大型农场转为生态农场的生态转型过程,收集新农人创业新亮点,为更多的返乡创业者提供学习借鉴的机会。

曾开泉,原公司资源与环境保护学院教授,退休后,他没有选择在家颐养天年,而是来到福州市闽清县金沙镇安岭村经营有机农场。82岁高龄的曾老师老当益壮,还亲自下田种水稻,他的裤腿上时常带着点泥土,而他把自己承包的几十亩农田命名为“归真园”。归真,取自《战国策》,“触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秉承守拙归田园的精神,于2010年创办家庭规模的生态农园。

新农人,新在“农”,更新在“科”

曾开泉这样告诉队员们,经营归真园有机农场,不能死板地用传统古老的农耕方法,要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努力提高生产效率,转变为新型农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他表示,目前世界正面临第三次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以多学科、多技术的交叉运用为背景,对环境和生产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少投入、多产出。”

然而,随着农村劳动人口越来越多地转移到城市,传统种植模式已然不能提高生产效率,所以,归真园目前在有机水稻种植方面已经实现了育种程序化,插秧程序化和收割程序化,利用新型机械化的同时还介入新型技术。

在交谈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归真园现在主要是种水稻,一年一季稻,一年收成一次。为培育出真正的有机水稻,曾老师自己用柑、橘、柚等水果的果皮配制了天然环保酵素代替农药来防止稻田病虫害;为解决土壤污染板结问题,曾老师用羊粪、茅草、稻草自制了有机肥代替化肥,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生态系统。

曾开泉老师正在介绍水稻田采用羊粪作为有机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戴怡萍 摄

在交谈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归真园现在主要是种水稻,一年一季稻,一年收成一次。为培育出真正的有机水稻,曾老师自己用柑、橘、柚等水果的果皮配制了天然环保酵素代替农药来防止稻田病虫害;为解决土壤污染板结问题,曾老师用羊粪、茅草、稻草自制了有机肥代替化肥,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生态系统。

强国强农先强人

对于归真园之后的方向,曾开泉与女儿曾明有着同样的观点,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国家想发展农村,要想人才回流,教育问题是吸引人才的重中之重,村里首先必须有小学。在经过深刻的思考后,我发现自己对投身乡村教育抱有很强的热情。”曾明是这样描述自己下乡的初心所在。

乡村自然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创造力、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而他们正研发一款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教材,作为应试教育的补充,让员工通过课外阅读了解乡村。因为该课程的普遍适用性,所以他们想让员工参与编书的过程,利用农村天然的环境优势,让员工在自然中学习。

据曾明老师描述,三年前一个叫佳佳的9岁小女孩到归真园接受这种方式,她开始做自然笔记,到菜园劳动,上音乐课,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渐渐发生了变化,她开始对园子设计感兴趣,也逐渐开朗起来。“虽然这是个有轻微脑瘫的孩子,但是在这种教育下,我觉得她是个正常的孩子,所以我对乡村教育很有信心。”

曾明讲述乡村教育过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蒋常河 摄

据曾明老师描述,三年前一个叫佳佳的9岁小女孩到归真园接受这种方式,她开始做自然笔记,到菜园劳动,上音乐课,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渐渐发生了变化,她开始对园子设计感兴趣,也逐渐开朗起来。“虽然这是个有轻微脑瘫的孩子,但是在这种教育下,我觉得她是个正常的孩子,所以我对乡村教育很有信心。”

曾开泉表示,归真园在转型过程中还将探索自然养生之道,养生是生活方式的调整,饮食的改善。自然疗法,注重饮食和生活方式,取中西医之精华相融合,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自然农耕作为基础,为自然教育和自然养生提供环境和灵感,三者若是结合好了,讲将大有裨益,产生“1+1+1>3”的作用,“归真园目前主要靠农业的环境支持乡村教育,而在将来,我们会发挥自然教育和自然养生的优点,反过来促进自然农耕的发展。”

曾开泉为参观人员介绍归真园已经水稻田种植。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任怡敏 摄

助力乡村,最后还是要靠年轻人

乡村教育是传统农场寻求进步和发展的一种新方法,而科技化农耕模式是寻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这片沃土上,曾开泉凭借高校知识与惠农政策,正在探索一条新道路,为广袤的乡村增添一份生机活力,对于未来农村发展,曾开泉表示,“年轻人可以做得更好,年轻人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也更有冲劲和激情,未来中国农村的发展还是要靠年轻人。”